翔仪网首页     历史相册     纪念文章     郭秀仪画册     黄琪翔墨宝     历史拾遗     联系我们     English      

火烧“仪园”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清皇朝花巨资兴建的圆明园在建成不久后,外国侵略军点燃的一场大火使它轰然坍塌。在梅县水车镇先锋村有一座民居,也是在落成后不久,被一场大火烧毁。当然,一个身处南方崇山峻岭间的小民屋与北国的华丽大宫殿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不能相题并论,但它俩的命运基本相同,同属新建不久就被荷枪实弹的军队点燃焚烧。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雨后晴天,笔者跟友人特地前往梅县水车镇,寻访慕名已久的民居仪园仪园是黄琪翔的故居,黄琪翔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曾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南司法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等职。其夫人郭秀仪,是我国妇女界杰出代表和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 

 

经路人的指点,当我们来到仪园时,只见历经60余年的风雨的侵蚀,仪园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岁月的步履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风雨剥蚀的痕迹,光阴的长河也淘尽它曾有过的风采与神韵。不过,虽然断壁残垣,但依然傲然屹立;虽然无伞无盖,却始终不倒;虽然一片破败,但仍能感受出一股浩然正气。大门门楣处繁体的仪园两字格外显眼,深红色的底色散发出热烈奋发的张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它曾有过的不凡的过去。从远处看,主体建筑为二层德式洋楼,为什么会建成德国风格呢?原来黄琪翔和夫人郭秀仪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二度在德国学习和生活,或许是对德式建筑情有独钟缘故吧。宽大的窗户,高高的圆形拱门,外墙的线条和装饰图案,处处彰显出德式的风格特征。后面一排枕头屋为平房,五间落地(四间一厅),按客家人的习俗——简朴实用特点而建。洋楼的前面约三分之二已全部坍塌,只留下后面的三分之一还完好无损。目睹这后面一部分的建筑特色,颐侨阅芟胂癯龅笔狈课莸暮晡坝肫?/SPAN

 

为了了解当中的一些详细情况,我们在不远处的一幢水泥楼房里找到了黄琪翔的侄子黄秋明,黄秋明是一个热情好客的老人,六十余岁,他特地为我们泡了一壶好茶,还端出刚刚起锅的包粟(玉米)要我们品尝,真令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在与他交谈中我们得知,黄琪翔年少时天资聪颖,才艺超人,但无奈家贫如洗,生活极度艰辛。幸得一位爱惜人才的近亲长辈把他带到湖北第三陆军中学堂读书,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六期)。毕业后回广州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北伐战争,屡立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第七、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参加过淞沪会战。上个世纪中期在德国学习期间与郭秀仪相恋并完婚。1938年国共合作时与周恩来共事,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决定脱离国民党,次年北上,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一个赫赫有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最后反戈一击,站在人民一边,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

 

仪园始建于1943年,1947年落成,建筑工匠由汕头等地特请进行施工,墙体采用石灰河沙黄泥加糯米红糖等搅拌夯筑,特别坚硬;楼面底层为木桁,上面铺设杉木木板,再在木板上铺一层灰沙作为地板。建筑费用是黄琪翔夫人郭秀仪的嫁妆钱,或许楼名仪园因此而得。两年后(即1949年),国民党胡琏兵团兵败如山倒,经广东流窜台湾时,奉蒋介石之令,一队胡琏匪兵来到水车,捉来两个村民带路,杀气腾腾来到仪园,见一妇人劈头问道:谁是黄琪翔的老婆?那妇女赶忙回答不知道,其实她就是黄琪翔的原配夫人黄有荣,从而躲过了这一劫难。匪兵们们冲入屋内,一阵狂打猛砸后,再在楼上楼下四处浇泼煤油,然后点燃火种,霎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屋左侧墙壁有一大窟窿,据说当时匪兵曾用迫击炮进行炮击。眼看越烧越旺,众匪兵们才撤离回去。匪兵走后,乡亲们纷纷前来救火,二楼的瓦面材料主要是木桁和木桷,遇火迅速燃烧,众人尽力抢救也唯时已晚,前面大部分已轰然倒塌,只留下后面的一部分抢救及时未受损。底层房屋虽然也用木桁和杉木板,但上面铺筑一层灰沙混凝土,不易燃烧,火很快被扑灭,但木桁和木板表面已焦头烂额,一片糊黑。 

 

仪园坍塌后,作为亲属的黄秋明一直住在该楼后面的平房里,最近才另建新居从那里搬迁出来。该楼目前已人去楼空,任凭风吹雨淋日晒霜冻,断壁高墙依然故我。 

 

大火无情亦有情,楼房不幸屋主幸,让我们把这句老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文章原载http://www.mzda.gov.cn/article/2008/0626/article_119.html

黎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