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名将、抗日功臣黄琪翔
社会活动家、画家郭秀仪
黄琪翔1898年9月2日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17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曾任该校分队长。
1922年,由于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辞去保定军校职务,回到广东投奔革命,在东征、南征诸役中,屡建功勋。
1926年6月,国民政府为实现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主张,兴师北伐。黄琪翔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他与独立团团长叶挺并肩战斗,下醴陵,克平江,直抵汀泗桥。
汀泗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能否一举攻克是北伐战争胜负之关键。黄琪翔率三十六团出奇制胜, 叶挺率独立团从正面进攻, 他们英勇奋战,终于全歼敌军,打开了北伐胜利的大门。 继而乘胜追击,挥师北上,取贺胜桥,直捣武昌,一路势如破竹,战功显赫,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
1927年4月他荣升第四军(“铁军”)军长,年仅二十九岁。
黄琪翔不愧为“北伐名将”。
1930年8月,他在邓演达的领导下,参与了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之前身),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邓演达遇害后,他被推选为总书记,主持党务。后与李济深等人发动并领导了“福建事变”,主张反蒋、联共、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曾参与指挥上海八.一三”抗战,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
1938年,他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与另一位副部长周恩来合作共事,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做出了贡献。
此后,他历任军训部次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要职,指挥过枣宜会战等多次大小战役,重创日寇,屡建功勋。
1943年,中国远征军建立。黄琪翔任副司令长官。经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1944年5月我军发动了震惊全球的“滇西缅北战役”。在盟军的配合下,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全歼日寇精锐部队五万余人,收复失地两万四千平方公里。这是抗日战争中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我军全体将士的丰功伟绩将万古常存。
黄琪翔是实至名归的“抗日功臣”。 1946年黄琪翔晋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由于黄琪翔在八年抗战中的卓越贡献, 1945年荣获“第一批抗日战争胜利勋章”、中国最高奖章:“青天白日勋章”以及美国最高奖章“自由勋章” (注:在八年抗战期間有功,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美国自由勋章、及第一批抗战胜利勋章全部三种勋章者仅23人。 此外,黄琪翔荣获忠勤勋章(194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5年),2015台湾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黄琪翔第一个以现役高级将领的身份,公开声明:“从此退役,绝不参加内战。”
蒋介石为避免他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于1947年将他派往德国,任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
1949年,黄琪翔在香港宣布起义,后应邀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琪翔以实际行动拥护民主改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为新中国的司法和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区司法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秘书长,副主席。
1970年12月,黄琪翔因病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二岁。
“黄琪翔先生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黄琪翔先生的一生,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 拥护社会主义, 为新中国的司法、体育事业, 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黄琪翔先生的一生是坚持民族独立,反帝爱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他为人豁达大度,温文尔雅,识大体,顾大局,
他的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纪念。” --摘自原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代表政府对黄琪翔的一生评价。
---------------------------------
郭秀仪是“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
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 是著名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黄琪翔先生的夫人”
----摘自2006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郭秀仪1911年5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中山县,系名门闺秀。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26年就读于上海文艺女校。 在校时, 她女扮男装出演著名话剧《少奶奶的扇子》的男主角,
她的剧照曾被登在当时上海最有名的杂志《良友》画报的封面。 1929年毕业后不久, 在上海苏浙皖区统税局工作。
年轻时的郭秀仪人如其名:秀丽端庄,仪态大方。 不少达官贵人追求,她都不为心动。
后经人介绍与北伐名将黄琪翔相识,对这位英俊魁梧而又满腹经纶的儒将颇为垂青。
1933 年黄琪翔参加福建人民政府运动,失败后辗转流亡德国, 从柏林给郭秀仪发来求婚信,得到佳人允诺。
1934年,年仅23岁的郭秀仪登上意大利“康德罗素”号邮轮,只身前往欧洲。 两人在德国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 回国后于1936年12月25 在申报等报纸刊登结婚启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在日军铁蹄下,无数儿童亲人被害,无家可归,处境凄惨。
1938年郭秀仪与宋美龄、邓颖超等各界知名人士创建并领导了“妇女抗日救国委员会”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拯救、收容和培育了战争难童三万余名。
郭秀仪是保育会的常务理事并担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征募部副部长。 保育会成立后,在武汉掀起了颇有声势的为拯救难童募捐的活动。郭秀仪亲自主持汉口的献金台,
到街头募捐。除了向社会募捐外,她还把自己积蓄的2万余元捐献出来,并负担了442名难童的长年生活费用,每个难童每年生活费约60元。当时郭秀仪的募款额位居第二,仅次于宋美龄。
1939年,黄琪翔将军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时,
她身为司令部妇女工作队队长,亲自率领随军家属在枪林弹雨中 抢救伤员、慰劳战士。
1945年,她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勋章。1995年
9月,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中,她是百名荣膺“抗日老战士”中三位女战士之一。2005年和2015年郭秀仪分别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50年后,郭秀仪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追随齐师杖履 , 侍奉笔砚达 6 年之久。
她笔下的人物、山水、禽鸟、走兽、鱼虾、花卉能得齐翁之奥妙,栩栩如生,既有灵气又富创意,
深得恩师之喜爱赞赏。
齐白石常在郭秀仪的画上题字。如「海棠结子又秋风,秀仪女弟大易进步,同门只此人也。」,
「秀仪画欲与老人同精彩。」,「秀仪女弟子画小鸡七只,老人多事,再添五只。」等。
除专注领悟齐派精髓, 苦练大师技法外,郭秀仪还善于博采名家之长, 向溥雪斋学兰石, 从王雪涛习花卉,并常与胡洁青, 娄师白切磋研讨画技, 多有合绘之作。 郭秀仪天资聪慧, 加之后天勤奋, 故进益颇快。
郭秀仪曾任北京齐白石研究会副会长。画作收录於“毛泽东珍藏名家画集”及“中南海珍藏绘画精品选”。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和其弟子一起举办“新世纪迎新春”画展。
郭秀仪在文化大革命中虽深受凌辱, 仍坚强不屈, 坚信黑暗即将过去、真理终会战胜邪恶。
改革开放后,郭秀仪致力於祖国的和平统一,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咨监委员会代主席, 全国妇联执委,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郭秀仪的相片被收录于《巾帼英雄(四)》纪念邮册。
郭秀仪2006年11月16日卒於北京。享年九十六岁。
2007年12月“郭秀仪画册”出版。 画册收有郭秀仪作品120余幅, 其中齐白石题字的作品60余幅。 画册并收有郭秀仪与齐白石、 徐悲鸿、 宋美龄、 邓颖超、胡洁青等人合影的珍贵历史照片, 齐白石、 陈立夫、张仃、宗德路等人的题字, 齐白石、娄师白、 郭秀仪篆刻的印章。
2008年11月“郭秀仪画展“ 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
2009年10月,位于广东梅县水车中学内的翔仪堂(黄琪翔郭秀仪纪念馆)被授予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琪翔、郭秀仪于1934结为连理,共同度过了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三十六年。 黄琪翔为人刚正不阿、襟怀坦荡、乐善好施。
郭秀仪待人热情真诚,对子孙言传身教、关爱备至。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